以人为本的设计不能不考虑普通人在一般任务执行中的承受能力。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无法满足自己强大的需求是徒劳的。能量的有效转化率是衡量交互设计质量的关键。
1.公式 能量通常由精神和体力组成。对于互联网产品来说,脑力第一(非制作网站的物理消耗很低)。脑力的构成分为注意力、理解力和记忆力。本文试图以注意力为例,
分析交互设计的特点和注意事项。注意力本身可以集中,分散,转移。集中一般是因为明确的需求和潜在的利益;分散是由于信息干扰和时间不可控;转移通常发生在需求探索阶段。以网站信息结构中的每个元素为单位,加上每个页面的所有视觉元素,就可以得到网站的总关注项。用户使用这些物品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交互设计是这些物品的描述者和组织者。如果注意力有限,那么每一项所分担的注意力应该是一个固定值。另外,由于个体差异以及兴趣和需求水平的不同,得出以下公式,其中除了“需求强度”之外,“兴趣集中度”、“时间长度”和“可见项目数”是三个值,可以通过交互设计来影响。
2.兴趣浓度用户在互联网上的操作习惯和互动预期有其独特的心智模式,有时与现实生活中的有所不同。比如现实中,我们只要求看到图片,挂在墙上或者拿在手里。互联网首先是超链接集成平台,其次是展示平台。所以除了看上面的图,也给了他们链接的期待。人们对它的期望变得更加丰富。因此,赋予图片更多的互动内涵,可以直接提升用户的兴趣价值。两种典型的感兴趣的设计思路是:画图优于表格,表格优于文字,伪物化设计,包括伪对象的复制。
可以说对象越具体,越让人觉得安全友好。亲切有礼、符合物理规律、对操作给予及时反馈、满足情感需求的设计,才能为兴趣加分。反之亦然,达拉斯到礼堂不可用状态不是一个好的设计,尤其是当有许多条件来激活它的时候。正是基于人们对图形的向往,视觉设计才会对交互设计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个人认为视觉应该是交互设计中所有与兴趣相关的部分的重要参考因素。例如,控件的颜色、副本的布局、显示链接的方式等等。
3.时间长度 互联网交互设计和日用品交互设计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他们的时间观念。在现实中,时间是一个重要的成本,往往会影响人的决策和情绪。在网络环境下,身体和人际负担被充分削弱,很多时候只是个人的精神成本。如果需求和兴趣联系紧密,时间甚至可以忽略不计。先不说游戏的极端例子,以普通产品的加载时间为例。如果做好了利益导向的处理(进度条、迷你漏斗等时间计算工具属于此栏,而预加载属于需求收敛),用户也不会有太多抱怨。
当涉及到搜索、搜索、浏览等杂念时。用户几乎只关心物品而不关心时间。需要注意的是,强流的任务在开始和结束时都要有清晰的提示,以免注意力溢出,造成不必要的能量损失。任务完成提示可以防止能量损失。一般来说,交互设计的主要任务是设计。如确定信息结构、元素字典、视觉形式等。为什么说视觉项目越多,注意力越少?这是认知特点决定的。选项越多,步骤越长,需要更多人去拓展理解。
理解给人们带来压力较大,需要求助于向内的注意力,把注意力的任务属性,转向逻辑属性,造成交互能力降低。加上对注意力转移所使用时间的预期,对鼠标和键盘操作的苛求(体力),人们普遍反感冗长的表单,页面跳转等情况。于是便出现了“响应式展开”、“弹出泡”、“弹窗”、“标签”等交互形式。
项的组织和展示方式是大课题。除了可以利用好的组织方式来“减少”可视项数量,元素词典、视觉形式也可以影响兴趣,利用兴趣来提升注意力。以元素词典为例,作用主要发挥在关键词上。如“推荐给你听”和“我们一起听”中的“一起”,“你可能会喜欢”和“朋友们也喜欢”中的“朋友”之类。阿拉伯数字的注意力明显高于中文数字。“删除全部”的反应速度也要快于“清空”。如果不考虑使用环境,“删除张三的微博”和“删除微博”,那个效果好?5.总结。交互设计作为一门过程科学,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损耗。从互联网领域看来,因为排除了体力因素,注意力变得尤为重要。以注意力转化率为契机,我们可以把交互设计向用户体验设计推进一步。注意力和理解力的结果是记忆力,关于记忆力对交互设计的影响,下次再交流。